Article| Image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Directory Of Year 1994, Issue 12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199412 » 云南: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云南: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Year:1994 Issue:12

Column: 经济纵横

Author: 陈日浓

Release Date:1994-12-01

Page: 3,4,5,6,10,11,12,13

Full Text:  

多民族的绿洲—云南


彝族阿妈在为女儿挑选珠饰
彭建群摄

彝族阿妈在为女儿挑选珠饰 彭建群摄


葱郁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
陈日浓摄

葱郁的西双版纳傣族村寨 陈日浓摄


纳西族人喜欢在庭院里种花。

纳西族人喜欢在庭院里种花。


建于1710年的景真八角亭。
陈日浓摄

建于1710年的景真八角亭。 陈日浓摄


植物园的傣族职工。
陈日浓摄

植物园的傣族职工。 陈日浓摄


大理白族的传统民宅建筑。
彭建群摄

大理白族的传统民宅建筑。 彭建群摄


上学路上的傣族小和尚

上学路上的傣族小和尚


基诺族姑娘人人有一双巧手
杨绍华摄
德昂族妇女的传统手工织布。
景颇族人至今保持着尊牛习俗耕牛老死后牛角被供在屋前
景颇族的盛大节日
本组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谢 军摄

基诺族姑娘人人有一双巧手 杨绍华摄 德昂族妇女的传统手工织布。 景颇族人至今保持着尊牛习俗耕牛老死后牛角被供在屋前 景颇族的盛大节日 本组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谢 军摄

首访云南,行程八千里路,深感名如其地—"彩云南现"。这确是一片彩云般的神奇土地,从多姿的自然景观到多彩的人文景观都是如此,一路所见雪山峡谷、热带原始森林、大象、孔雀,真无愧于"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号。历史长河也是异彩纷呈、壮丽非凡,从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化石到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可见这里是人类发展的摇篮之一。在北方丝绸之路的骆驼踏上商旅征途的前二三百年,这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蹄铃声已传向东南亚,远至地中海。

而最为五彩缤纷的是这里众多的少数民族。云南可以说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在全省378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民族种类之多为全国之冠,达52个(全国为56个),主要聚居的有26个少数民族。从城镇的大街到山村小路到处可见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男女同胞,他们在祖先共同耕耘过的土地上,正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建设美好的家园。

人民共和国的45年,给这片高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新社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改变了旧社会的民族压迫、歧视、残杀的可悲历史;一些昔日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生活状态的十分落后的深山里的弱小民族,结束了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时代,在兄弟民族的帮助下,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又给云南的各族人民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的速度,改革15年经济增长两倍,这真是可喜可贺的变迁。但是现实又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一面。地处山区的云南少数民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与发达的平原地区的差距拉大了(估计是4倍多,全省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700万人,多半是山区少数民族),这是否影响民族的团结?云南对此有何对策?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省长和志强。

52 朵民族之花竞妍

"听说你刚从丽江回来,印象如何?"和省长一见面就亲切地问。当笔者感慨丽江是个多彩的地方时,他眼睛一亮,颇为自豪地说:"那是我们纳西族的故乡!"

纳西族文化水平较高,著名的东巴象形文字即出于丽江。和省长出身于丽江的一户清贫之家,他身材魁梧,脸呈古铜色,精力旺盛,为人豪爽,颇有高原人的气质。他曾就读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回云南地质部门工作,多年生活在野外,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对各地的情况都很熟悉。1982年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后又被选为省长。从他的经历可看出一个少数民族在人民共和国大家庭里所具有的平等地位。


新建的西双版纳景洪飞机场。
陈日浓摄

新建的西双版纳景洪飞机场。 陈日浓摄

"云南的少数民族这么多,相处得如何?"笔者问道。

"云南主要聚居民族达26个,汉族人口最多,其他少数民族多是大分散小聚居,所以省级没有成立像新疆、西藏那样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的自治区。但中央人民政府对云南基本上是按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来支持的,所以在省内设立了8个民族自治州和27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县的名称也多是两个民族以上,这反映了多数民族共处的事实。"和省长挥手划一大圈说,"这么多的民族生活在一起,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没有发生什么大纠纷。"

"这是为什么?民族关系是当今相当敏感的一个问题,请省长谈得具体些。"记者接着问道。

"云南省的民族团结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接着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且有横断山脉和大河与内地阻隔,但作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原政权很早就在此设置行政管辖机构,特别是13世纪忽必烈率兵南下云南,使中原的文化、经济通过云南北部的峡谷古道与云南各民族进行沟通交流。这条古道人们称为"民族走廊"。它与东南亚相通后又称"南丝绸之路"。云南西部的丽江、大理、保山一带就留有许多古栈道遗迹及文物可以证明。

谈到这段历史,笔者不禁想起,路过丽江时,所见到的有600年历史的著名的白沙大宝积宫壁画上就是三教(道教、佛教、喇嘛教)汇合的多神画面,还有一个古建筑五凤楼也是汉族、藏族与纳西族建筑风格的结合,而且当地的民族与四川、西藏的又很相似,这些都表明多个民族的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相互交流、相互融汇的。

"历史上的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谈不上什么平等,但是经济文化上各民族则是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很有民族凝聚力的,这是今天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深厚基础。"和省长接着介绍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的成立,使各民族当家作了主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新关系被载入了宪法,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保了各民族的权利。在云南省获得解放的50年代初,各地建立人民政权时都很注意邀请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各民族的土司、头人等有影响的人士)参加各级政府,这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左)接受本刊副总编陈日浓采访。
段汇成摄

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左)接受本刊副总编陈日浓采访。 段汇成摄

"你这次在西双版纳见到的老州长召存信就是一位上层代表人物。他原是傣族土司,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第一任州长,为建设家乡作出了重要贡献。"确实如此,在西双版纳访问时,笔者拜访过他,这位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为当地的发展尽心尽力,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新建的飞机场就是他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一个建设项目。

"这些代表人物还在发挥着余热,但近40多年来,各地都培养了一批本民族的中青年干部,他们担任着省、州、县、乡各级的领导职务。还有一大批民族科技人员、企业家、教师、作家,也成长起来了,现在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全省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与人口比例相适应。他们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中起着中坚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中,云南省各族人民都有共识,即加快改革开放,开发云南经济,以不断改善生活,走向共同繁荣之路,这正是今天各民族团结的基础。云南40多年,特别是近16年的巨变也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结果。

山区:从贫困走向富裕

"云南各民族团结和睦,但是否存在问题?"

"问题主要在于民族间的差距,有差距就免不了有矛盾,关键是如何妥善解决。"和省长指着对面墙上的全省地图。

云南是个多山的省份,平地坝区不多,汉族、白族、傣族、回族多居坝区,生活条件较好,经济水平高些;其他少数民族如傈僳族、基诺族、佤族、独龙族等多居深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有的原先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这种社会经济的不平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使各民族的经济和生活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山区的贫困、落后未能根本改变。进入80年代,这种不平衡又进一步扩大。

"中国主张民族平等,共同富裕,但是民族之间差距拉大,就不能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别是加快山区的经济建设,脱贫致富,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

"为了缩小各民族的差距,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云南采取了什么对策?"

"这正是我和同事们日夜为之操劳的大事。"

在农村改革中,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贫困山区还减免农业税或发放贷款,以支持其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单一种粮为多种经营。过去在山上盲目开荒种粮,易造成水土流失,现在因地制宜,提倡在山区种茶叶、橡胶、烟叶、中药等经济作物,并派出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上山下乡开办培训班,传授先进技术,使产量和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地区由原先人均年收入200元提高到500~1000元)。

扶植发展地方民族加工企业,兴办乡镇企业,也是缩小差距的一条途径。以前山区多出售农副产品原材料,现在建立了茶厂、烟厂等企业,既可吸收贫困家庭的劳力就业,又可带动周围各乡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过去,云南很少有能源、交通、水利等大、中型建设工程,现在逐步改变,如最新建成或扩展的8个地方机场,就多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连接少数民族地区的3条铁路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最大的百万千瓦漫湾水电站新近在澜沧江中游的少数民族地区建成。在安排工业项目的同时,强调了带动当地的民族经济,以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如昆明钢铁厂将鲁奎山铁矿的建设和生产交给新平县承担,使当地不少少数民族青年成了矿山建设者,矿山开发还带动了当地的水、电、路及第三产业和小矿的建设,矿山附近的4000多彝族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多元。

交通和教育先行

"以前以为邻省的贵州山多,这次到云南才知道这里也是多山之地,也可以说‘开门见山’。"笔者在云南半个多月的行程,大部分时间是盘旋在山区的公路上,故而感慨。

"对,我们云南确是多山之省,山区面积占94%,山岭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经济却很贫困,造成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交通闭塞。这还造成人们观念上的封闭,难以发展。我上任后就下决心大力发展交通和教育,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和省长说,"你这次去西双版纳坐飞机才40分钟,这是今年新建的机场。而原先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公路很不好走,要走4天。"


科技人员向傣族妇女传授果树嫁接技术。
李植森摄

科技人员向傣族妇女传授果树嫁接技术。 李植森摄

北部还没有机场,行路更艰难,笔者从昆明北去金沙江,日夜兼程,行车近20多小时,多是盘山公路,又遇雨季,不时有山洪将路面冲坏。还有更难的路。和省长举了新近的例子,在北部迪庆地区有个乡在雪山里,政府花钱为他们修了一条公路,每年只有夏季四五个月可以将生活物资运进去,其余时间就是大雪封山与世隔绝,只能明年再见了。

近五六年,云南投入大量财力,发展公路,通往各县的公路都很畅通,山间的乡镇也大部分修了简易公路,便利山区少数民族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令省长感到自豪的是新修、扩建的8个地方机场和数量为全国各省之冠的1万多个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

山区办学,也是很艰难的事,但云南省各级政府却十分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才。现在大部分村庄都有小学,乡里中学为山区孩子建立了寄宿部,并给予生活补贴。有的乡中学还建立了民族女生部,对少数民族女孩上学给予特别照顾。傣族村寨的不少男孩去寺庙当小和尚,学校还专门建立小和尚班,为他们补习文化知识。各乡中学还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需要设立了专业技能知识课程,中学生如考不上大学即可回乡参加生产,成为村里的业余农业技术人员,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访谈结束时,和省长颇有信心地谈到未来的发展:

"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项跨世纪的重大任务。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我们正在实行新的开发规划—开发中部的澜沧江流域,北部的金沙江流域,以及在西南的边境实行开发,发展边贸,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以期再现南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省长颇有信心地谈到未来的发展。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