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English
中文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Directory Of Year 1980, Issue 1
The current issue
Current Location:中文 » 19801 » 「攀枝花」—西南新兴的钢铁基地
Bookmark and ShareCopy Reference Bookmark and Share Add To Favorite

「攀枝花」—西南新兴的钢铁基地

Year:1980 Issue:1

Column: 其他

Author: 唐忠朴

Release Date:1980-03-01

Page: 63-66

Full Text:  

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雅砻江、金沙江汇合口附近,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安装着国产设备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经建成;同时诞生了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新城市—渡口。它们出现在盛开着殷红的攀枝花、自古以来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崇山峻岭之中。这是我国自力更生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成果,对于充分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苏醒了的「不毛之地」

相传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五月渡泸,因时值酷暑,瘴气肆虐,有一千多名士兵被热死在河谷里。此后,人们就把它看作是「不毛之地」。泸水,即现在的金沙江。滚滚金沙江蜿蜒于巍峨的横断山脉之间,以盛产沙金而得名。在它进入四川盆地同雅砻江汇流时,形成了较为开阔的河谷。两岸赭色的高山,长着枝干挺拔的木棉,它殷红似血的花朵,使山坡都闪耀着火一般的光彩。早先,据说山上有棵特别高大的木棉树,由于年代久远,主干空了,长成一个大洞,洞里可以容纳四五个人。然而,那树端依旧生机蓬勃,好象一把撑开来的绿色大伞。每当阳春三月,繁花朵朵,攀枝而挂。山里人视若「神树」,常常聚而祀之,遂将此山叫做「攀枝花」。因为这些传说,人们一直认为「攀枝花」的地底下有「宝」。虽然,近一个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寻宝」人,曾经不断地觊觎它,但是,始终未能揭开它的奥秘。一九三九年,几位中国地质学家,步行进入这「不毛之地」,对它进行了首次调查。他们惊喜地发现:「攀枝花」蕴藏着数量极大的铁矿。但在当时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重视,几位地质学家只有望山兴叹而归。

新中国诞生后,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上千名地质工作者和工人,开进「攀枝花」,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区内探矿。经过三年艰苦奋战,查明了这沉睡千年的宝库:钒钛磁铁矿的储量数以亿吨计,仅「攀枝花」一个矿区,就可供年产一百五十万吨的钢铁厂用上一百多年。从这种共生矿中还可提炼钒钛等稀有金属,这是制造飞机、舰艇、导弹、宇宙飞船等不可缺少的材料。此外,这里还发现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森林、水力资源以及其它可作冶金辅助材料的矿产。

一九六五年春天,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数万名建设者,聚集金沙江畔,揭开了开发「攀枝花」的序幕。一九七○年七月一日,把「攀枝花」与西南其它工业城市连接起来的成昆铁路正式通车了;同一天,攀枝花钢铁厂炼出的第一炉铁水映红了波浪滚滚的金沙江。


在

在"弄弄坪"上建起来的炼钢厂一角。

今天,这个初具规模的钢铁基地,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它的三座高炉(总容量三千四百立方米)、三座氧气顶吹转炉(每座一百二十吨)和一座初轧厂,每年可以生产一百六十万吨生铁、一百五十万吨钢锭和一百万吨钢材。它开采的矿石,除满足本身的需要之外,还供应昆明、贵阳等地的钢铁厂。「攀枝花」的兴起,推进了西南地区的工业建设。


全国工业战线劳动模范赵清志。

全国工业战线劳动模范赵清志。

矿山一瞥

沿成昆线由成都南行,火车越过川西平原,进入重峦叠嶂的山区,穿过一个接一个漫长的隧洞,就到了「攀枝花」的门户—金江火车站。它北距成都七百五十公里,在这里改乘汽车,再走三十来公里,即抵「攀枝花」的中心—渡口。

弯弯曲曲的柏油公路,顺着河谷向山里延伸。沿途但见巨大的铁桥、一座座拱形桥洞的公路桥,宛如长虹一般,横卧在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上;河谷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规模宏大的工厂和色调鲜明的高层楼房,它们蓦地出现在山沟里,好象闪烁的群星,十分引人注目。如果没有那令人厌烦的干热天气和一些光秃秃的赭色山头,谁相信,这里不久前还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这座城市很奇特,它没有集中完整的街道,全市分成八个片区,三十多万「攀枝花」人就工作、生活在这八个卫星城里。

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兰家火山山顶,是攀枝花矿山公司的一个露天矿场。亚热带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裸露的、黑油油的矿岩上,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气味来。年轻的矿工们正开动电铲,把铁矿石装进翻斗车里去,两铲一车。这个矿场的采矿方法很别致,满载矿石的翻斗车开到离掌子面不远的一个平洞边上,自动卸入。矿石滚进洞口,通过五百多米深的竖井,溜进山下巷道内的火车车皮里,然后被运往选矿厂,这种叫做「平洞溜井采矿法」的新工艺,比火车上山或用索道运输,都要省便得多。

个儿不高、脸膛黑黑、三十多岁的赵清志,是第一采矿小分队的队长。听老矿工说,这位来自川北农村的青年,充满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热忱。他有这样一句口头语:「一闻到矿石味,浑身就是劲!」所以,一年里,他干了相当于三年零两个月的活,伙伴们称赞他是「开发矿业的闯将」。

「哪一年进矿的?」记者在采矿场见到他时问道。

「一九六六年。」他眼睛里闪着光亮,爽快地回答说。

「为什么来当矿工呢?」

「年轻人,为国家建设出一把力嘛!」


选矿厂的总控制室。

选矿厂的总控制室。

「刚来时,很苦吧?」

「比现在苦得多,那时,山上什么也没有。下工后,住在席棚里,还得自己端着脸盆到山沟里打水用……」

矿工们的生活,和建矿初期相比,的确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山上盖起了宿舍、食堂、浴室;有了水电;每周能看四五次电影;肉类、食品、罐头和酒的供应比较充分。但蔬菜、水果缺乏,业余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够丰富,青年矿工感到不满足,埋怨说:「山上没个俱乐部」。看来矿山上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然而,矿工们在「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口号下,总是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当时,赵清志这个队一个月采运矿石二十五万吨,在全国大型露天铁矿劳动竞赛中,名列前茅。


矫正钢轨。

矫正钢轨。

「弄弄坪」的精神

炉火熊熊的攀钢,座落在金沙江北岸的「弄弄坪」上。这「弄弄坪」原是一个面积不过二点四平方公里的荒山包。但靠近矿石基地,又不占用农田。在选择厂址时,有人嫌它不平,有人说:「弄一弄不就平了吗?」于是,推平了山头,把钢铁厂建在上面,因而取名为「弄弄坪」。现在,站在渡口桥头,眺望「弄弄坪」,只见高炉、厂房、办公楼、宿舍……,鳞次栉比,布满了二十多层台地。真是名副其实的山城。「攀枝花」人艰苦奋斗、征服自然的精神,在这里使人随时随地都可感受到。

彝族炼钢工人党解放,从前是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娃子。奴隶主不允许奴隶有自己的姓名,侮辱性地叫他「扎瓦子」(彝话是「最不好」的意思)。一九五七年,共产党领导山区彝胞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奴隶制度,他才获得解放,于是取了现在这个崭新的名字:党解放。开发「攀枝花」的消息传到了彝族山寨,这时已经成为共青团员、二十四岁的小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向人民公社一次又一次打报告说:「我要把青春献给『攀枝花』!」公社批准了这个年轻人的要求,一九七○年九月,他兴高采烈地来到攀钢。起初,他在矿山工地干活,这位翻身奴隶,白天推车挖土,干完了一个班;晚上等伙伴们睡熟了,又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跑到工地上去接着干。后来,他又当过汽车修理班长。但党解放的心里,总是盼着能登上炉台亲手炼一炼钢。

在他的坚决要求下,前年八月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当上了炼钢车间一号转炉的炉前工。炉长介绍说,尽管党解放的文化程度低,但他不怕苦,肯钻研。白天,在炉前跟着老师傅学技术;晚上回到宿舍,就坐在灯下贪婪地啃书本,所以,五个月之后他便能独立操作了。目前,攀钢冶炼的钢种已有六十五种,有些是过去从未冶炼过的,因此,对炼钢工人操作技术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党解放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倔强地说:「为了实现四化,困难再大,也要克服。我一年学一样,总可以学会它!」

在攀钢,还有蒙、回、藏、纳西、傈僳、布依等二十六个民族的工人。他们在各种岗位上,大都成了熟练工,同汉族工人兄弟一道为建设「攀枝花」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攀枝花」不仅冶炼出了钢铁,还为西南地区各民族培养出了第一代掌握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人才。

攀钢的工程技术人员,正象这个新的工业基地本身一样,年轻而有朝气。他们勇于探索外国、外地先进经验,创造出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四十二岁的冶金工程师盛世雄,一九五八年在大学冶金系念书时,听说某外国专家把「攀枝花」矿石拿去试验后,作出了「不能冶炼」的断言,他就不信。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地参加了「攀枝花」矿石的冶炼试验和研究工作。在多年实践中,他掌握了用普通高炉冶炼这种特殊矿型矿石的新技术。他创造的一种新工艺,能够较好地解决冶炼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铁水粘罐问题。四十四岁的轨梁厂副总工程师林建椿,先后搞出了二十多种轧制难度较大的异形钢材。四十五岁的电气工程师丛来春,在天津一家研究所的协助下,在炼铁厂一号高炉上采用集成电路集中控制逻辑系统,实现了上料自动化。他领导一个新技术组,正为进一步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作准备。

新目标:钒、钛

当前,「攀枝花」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综合利用「攀枝花」共生矿石。

「攀枝花」矿藏是含有钒、钛、铁、钴、镍、铬、镓等多种元素的共生铁矿,开展综合利用,把其中的稀有金属充分提炼出来,前景极其广阔。

设立在金沙江南岸一座山丘上的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是担负这一科研工作的专门机构。它拥有八个研究室和一座大型实验工厂,研究人员五百余人。据该院负责人介绍,他们和国内其它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许多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进展。不久前,选矿厂的尾矿被当作废物排入了金沙江;现在通过一种新工艺,可以从尾矿中选出含钛百分之四十八的钛精矿,作为制造钛白的原料。我国第一座年产五万吨钛精矿的选钛厂,正在「攀枝花」兴建,即将投产。使用雾化法从高炉铁水中提钒,也获得了成功。

攀钢新建的提钒车间,每年生产的钒渣,占了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总的说来,「攀枝花」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刚刚迈出第一步。现在只能回收部分钒、钛,高炉渣中的钛,还没有找到利用的途径;选铁尾矿中的有用矿物,如含钴镍的硫化物,也还没有回收。在冶炼钒钛新钢种方面,品种还不多,尚未形成系列。真正把丰富的「攀枝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成我国自己的钒钛基地,还需要做一番认真的、艰苦的努力。

正如一位当年跟随第一批创业者进来、在这儿度过了十四个春秋的工程师所说:「『攀枝花』虽然不尽完善,环境艰苦,但它是我国西南的一颗明珠!」


攀枝花矿务局生产的煤直接供应炼钢厂使用。
本文照片均为王洪洵摄

攀枝花矿务局生产的煤直接供应炼钢厂使用。 本文照片均为王洪洵摄

GO TO TOP
5 chegongzhuang Xilu, P.O.Box 399-T, Beijing, China, 100048
Tel: +86 10 68413030
Fax: +86 10 68412023
Email: cmjservice@mail.cibtc.com.cn
0.014